xing's Blog

Give me a place to stand on, and I'll move the earth.

从图书馆借了本《科学传奇》,讲的是科学发现故事



第一章 性与意外发现

1989年,英格兰的“桑威奇”小镇,辉瑞药物研发小组正在一批志愿者身上测试一种治疗心绞痛的新药。“Viagra”化学名称“柠檬酸昔多酚”,性状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含硝酸甘油(可产生一氧化氮促进血液循环),在水中易溶解。

亚历山大·弗莱明医生就职于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他的专业是细菌学,这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因为此前半个世纪路易斯·巴斯德才发现疾病与细菌的关系。

弗莱明很忙,没时间打理自己,有点邋遢。一次他在感冒时自己的唾液进行了培育。由此发现了溶解酵素---
人体对抗感染的一种酶。

1928年9月,弗莱明要去苏格兰北部旅游,实验室水槽里有三四个器皿没有被洒上消毒剂。实验室温度适合细菌生长,后来温度降下来,适合真菌生长回来后发现容器上除
了一块生霉的地方到处都覆盖着金黄色的细菌,而在真菌的周围却没有细菌。原来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一种罕见霉素
,名叫“特异青霉素”。这些霉素通过杀死周边的细菌,形成了一个很明显的圆环。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
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

第二章 威力无边的影像

1895年11月8日傍晚,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物理研究所鸦雀无声。物理学教授、所长威廉·康拉德·伦琴一人拄着拐杖走进自己那间狭小的实验室。伦琴1845年出生在德国尼普镇。1869年从苏黎世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之后的19年里,他在一些不同的大学工作,逐步地赢得了优秀科学家的声誉。1888年他来到了维尔茨堡大学担任物理所所长。当时有很多物理学家都在研究阴极射线,伦琴也不例外。

用厚黑纸包住真空管(阴极射线无法穿透),当伦琴接通阴极射线管的电路时,他发现离射线管约一米处的一条长凳上出现了一束绿色的荧光,切断电源,荧光消失。他划亮火柴看到凳子上面放着块硬纸板,镀了一层氰亚铂酸钡的晶体材料。他尝试把纸板挪动位置,试着
用书、扑克、薄铝片等挡住射线,发现铅可以挡住射线,把手放在板前可看到骨架。


声乐教师曼纽尔·加西亚对自己的声带和喉咙非常感兴趣,1854年,他在外科手术器材商店找到了已出现3年的牙医用的镜子,加上另一个手持镜,看到了自己声带的活动。

约1868年,德国人阿道夫·库斯马尔研制了第一个刚性内窥镜,为此,他曾经选择表演吞剑的艺人作为试验对象。

20世纪30年代,内窥镜开始采用像胶和青铜材料,并安装多个透镜。

20世纪60年代,使用光纤技术。

化学家保罗·劳特博1929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厄巴纳市。对物理与化学都有兴趣。20世纪50年代的战火追使他参军。被调到实验室帮助组装一种原子能磁力共振机器。科学家发现细胞核子的表现很像是微小的磁铁,对外界磁力有反应。1971年,他领导一个专门生产原子能磁力共振机器的小公司。当时人们对在活体组织上进行原子能磁力共振的实验很感兴趣。

他的想法是查明活组织中水分子 的分布情况 ,然后制作电脑图像。1973年,劳特博士公开了他的发现。他描述了怎样把梯度磁体添加到主磁体中,然后看到沉浸在重水中的装有普通水的试管的交叉截面。

1933年出生于英格兰诺丁汉的皮特·曼斯菲尔德进一步开拓了磁场梯度的应用,利用磁场中的梯度更为精确地显示出共振中的差异。他同时证明,通过极其快速的梯度变化可以获得转瞬即逝的图像,这在今天又称为平面反射波扫描。

第三章 癌症疗法

一战后,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请两位研究人员编写一份有关芥子气的详细报告。耶鲁大学的药理学家路易斯·吉尔曼和亚瑟·古德开始研究叫氮芥的气体,发现它可破坏迅速分裂的组织:肠壁细胞、骨髓、毛囊、性器官等。他们想到可用于癌症治疗。


20世纪50年代,年轻物理学家巴尼特·罗森伯发现细胞分裂图片与磁铁力场相似。他设计实验研究电磁力对细胞的影响。意外发现电极材料铂进入溶液,生成顺铂,阻止了细胞分裂。用于老鼠实验成功。

1972年试验在人类进行。

19世纪90年代,威廉·科利医生查病历发现感染细菌发烧的人肿瘤完全消退,后来人们发现是发热的作用。

第四章 旧貌换新颜

1980年扎帕科斯特在检验一种新的肾脏治疗药物,(针对高血压,高血压会引起肾脏功能衰竭)发现“敏乐定”还可治脱发。

1980年 吉姆·怀恩在IBM从事激光方面的工作。他的同事兰嘎瓦米·苏里纳纳瓦森从事新的受激准分子激光器非常感兴趣。

1981年,IBM研究策略的一次转变再次引发了对受激发器的兴趣,苏里纳纳瓦森带了只带软骨的火鸡骨架,用激光切下了一部分软骨。

天高歌长---我的飞机设计师生涯读后感

前些天从图书馆看到《天高歌长---我的飞机设计师生涯》(作者:程不时),借回来看了看,有点体会。

以前对程不时的了解仅限于和运十有关的资料。看了他写的这本书发现他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从他的书中我对很多事情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了。就按照时间的顺序写吧:

P10 家教和课余活动
他父亲曾留学德国,从小训练他学英语,(有点不确定:教他德语了吗?)认为绘画对开发想象力和工 程设计能力很重要。小学放假布置作业:五道算术题,日记一篇,画图一张。强调用图形法解应用题;无事可记可写“小说”;绘画禁止临摹,可素描也可想象,认为这样可能锻炼观察力与取舍能力与想象力。

他从小喜欢小制作,(不过很多人写文章都会提到小时候的机械,电子制作,比如写PS时:)喜欢文艺表演,(这一点我认为对他帮助很大。)他中学时参加过多场话剧演出,上清华后戏剧转向音乐---拉小提琴。他提到出差路过北京时希望能有三个机会:看一场话剧,听一场交响音乐会,看一次油画展。舞台体验对他小说的创作也提供了帮助,他提到利用“斯坦尼”体系(不知道是什么体系,是否有用?)去揣摸当事人的内心。

最关键的,文学艺术的爱好,使他对创造活动无比崇敬与向往……(看来,他的修养是很高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真谛都在于创造。)

p19 孕育着腾飞思绪的校园

原来清华那时候只有音乐室(室主任张肖虎教授),没有音乐系,但是出了不少音乐家:赵元任、刘半农,还是有不少人选音乐课。(想想还是这样好,能培养的是创造性人才)。

p三行字的论文

他很聪明,还有名师指导:
钱伟长讲《材料力学》
王德荣,帝国理工硕士,讲《结构力学》
陆士嘉,中国第一位获洪堡基金的女博士,世界航空学“祖师爷”级的德国普朗特的惟一中国学生和惟一女学生,和冯·卡门“同辈”,讲《理论空气动力学》
张维,陆士嘉丈夫,也是从德国回来,教《材料力学》,强调物理概念,钱伟长强调数学推演。
宁幌,牛津大学硕士,讲授发动机课程。
沈元,英国博士,据说是英国皇家航空学会最年轻的会员。
屠守锷,MIT硕士,美国飞机工厂任工程师。

(阵容还是很豪华的,羡慕啊……)

“三行字的论文”指的是有一次写了张纸条告诉老师公式中三项的物理意义。

P29在废墟上铸造辉煌

打磨厂是前门外一条以出售剪刀菜刀为特色的小街,有“王麻子剪刀店”“老王麻子剪刀店”,“真正王麻子剪刀店”,和“真正老王麻子剪刀店”……

P35欧几里德式的思维

他接受的是“理科”教育,比现在很多人接受的“工科”教育要好的多。觉得每一门学问都是从现实中总结出几条根本性的内核,再反过来由这些内核推演出一系列具体办法。(其实就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设计的内核是“创造”,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新的生产力。(其实,任何事情都需要创造!)要作总体上的规划,由总到细。

p39像古代尼罗河泛滥
工厂运转不均,月末加班加点连轴转,月底半夜免强完成任务,然后是全厂休息。(这和很多人的熬夜观点很像,晚上干活白天休息,其实得不偿失!)以生产周期与节奏作为参数,分析生产现象。

徐舜寿,清华航空系毕业,美国留学,参加“中运3号”设计。英文极好,自学俄文,翻译《飞机构造学》,《飞机强度计算》,哥哥是进步作家徐迟,姐夫是著名外交家。

P50科技写作与航空模型
他经常写些科普类型的文章,第一次是翻译了英国《皇家航空学会会志》中一篇介绍“喷气襟翼”的文章一部分。(写作其实是创作,对人思维是有很大作用的!以后有机会要多写文章,没机会也要多写些文字!)

他和顾诵芬一起玩航模,居然每周都能拿出一架模型,都是自己设计的。(我也有兴趣搞航模,但是条件不是很好,关键还是自己不主动争取条件,始终停留在幻想阶段)

p64熟读唐诗三百首
开创中国自行设计飞机的时代,有意识地避弃了苏联在教学中给学生的课程设计制定的“原准设计法”,采用了由中国设计人员独立进行的“工程综合”设计路线。

歼教1采用英美式的两侧进气方式,对发展高性能军用机很有用处!

P80第二个设计目标

初级教练机,使用方有意要求生产雅克18A的改型。当时只注重“造出来”,而不强调产品的创新。

P82具有特色的设计

决定飞机成败的问题:了解一种新产品的需求情况,列出若干个值得注意的因素,排出须解决问题的优先级,逐个想出解决的办法。

P85告别与重逢

美国人2001年邀请他参加飞行大会,乘坐初教6。(据说有一部分CJ是初教6的一种农用机改型,不过无论如何初教6的设计还是很厉害的!)

P93磨砺设计之剑

集中阅读有关飞机总体设计文献,准备两个本子,一本用于收集各种设计书籍中确定参数的公式,另一本取名《柳暗花明集》记载各型飞机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再次提到玩航模,航模设计制作对培养技术综合能力的重要性。

P98雄鹰初现

当时航空工业管理部门从单纯“工业化”出发,把产品设计部门配属专门生产某种机型的工厂,把“设计”仅仅看作是向生产提供图纸的第一道工序,甚到提出了“设计为生产服务”的口号,干脆取消产品开发,把技术力量用于维持对外国产品的生产上。

第一飞机设计室划归工厂下属,非歼击机项目转出。

大跃进的风吹到工厂,当时认为比较次要而转出的初教6和强5,管理部门较少用当时流行的意识加以控制。虽然也用“仿制”技术路线进行长期遏制,但是终于发芽成长,先长成大树。

P106“飞天”挥袖舞长空

1958年“大跃进”的气氛中,提出过“卑贱者最聪明”的口号。第一线的操作者往往比设计者有更大的发言权。(想想看还是当时缺缺乏科学精神,其实现在对科学的理解也不怎么样,探索与创造都只是挂在嘴边而已。)

p109越过海峡归来的试飞员

20世纪我国航空界存在一种观念,即飞机设计必须要有“原准机”来进行抄袭,甚至提出“凡是与原准机不一致的地方就是出问题的地方”的偏见。(这伤害了宝贵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从工程哲学上说,过分强调“原准设计方法”,是在思维方法上过于贬低理论和抽象思维的“机械论”思潮决定的。

p113 骤起的山风

1959年徐舜寿遭批判,文革中迫害致死,51岁。

p116欢呼春天却迎来了寒冬
这时农村的公社仍然在吃大锅饭,但已经出现了了不正常,农田里基本上只有我们这些来自工厂的工人,除了一个老农和一个农业技术员来指导过我们外,偌大的农村天地里竟没有一个青壮年在干活。等 我们从农村回到工厂,铺天盖地的饥荒终于笼罩了整个大地。(也许这正是61,62年严重灾害的原因。青壮年都去哪儿了?在家睡觉?出去打工?)

p118为冷藏的知识寻找出路

正式讲课前常常找一间空教室自己单独“试讲”

p120总结飞机的知识

决心不参考任何已有的教科书,完全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这种锻炼太有用了,其实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做的)

p134能飞的东西都纳入视野

他们首先要问你是设计什么机种的,你只应该限于在这种机种上做文章。(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可怕的,失去了创新的能力)

把人的思维和视点强制局限在狭窄的区域,是苏联曾经采取过办法。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大批镇压、驱逐知识分子,急需大量的技术人才填补工作岗位。所以当时联共中央和中央苏维埃连续通过决议,要求“用灌输现成药方的方式紧急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而这就成为苏联长期科学技术教育的特色。

徐舜寿夫人说,她的亲人于俄国十月革命初期在苏联,苏联内战时对外科医务人员的训练,就是锯腿的专门学锯腿,锯手的专门学锯手,学完了立即上前线去锯他们熟悉的部位。在飞机设计上也同样。比如他们将飞机设计作出设计战斗机、强击机和轰炸机的分工,在一种飞机上设计出一定成就以后,就不断吃老本,很少跨越机种的界线作出贡献。(好象不太对,毕竟苏联的飞机设计还是不错嘀,但是这种将人限制死的按产品来分类教学的方法是我极为讨厌的。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被误导,认为自己是XX专业的。其实最有用的是基础知识与创造能力,只知道套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来的公式解决特定问题的人,只能当廉价劳动力了)

P161工程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

早在1952年,哈耶克(F.A. Hayek)就曾写过一本《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他并不是从政治意义上使用“反革命”这个词,他认为,什么是革命?革命就是创新。而反对创新、压制创新的思潮,不论如何用“科学”的面貌装扮,不过是借科学之名反对进步而已。

p174雁南飞

由于计划经济造成的思维惯性,产业发展方针有人制定,但没有人根据情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地进行修订。因此“解放牌汽车“一生产便是几十年;在航空界,当“歼6”优质过关以后也有人提出“歼6万岁”的口号,意思是说可以生产一万年。(国家发展的教训,也是个人发展的教训)

p179良好的起点
20世纪末我国以仿制为主的航空发展道路,造成了巨大生产能力的闲置和强大的科学试验能力空转。(有点体会,感觉人们的能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p229两种不同的概念
欧美的要求比较针对客观,更加注重系统的“输出”,是一种“目标管理”;而我们原来习惯的一套,则比较强调主观上的做法,偏向“过程管理”。拿巡夜打更人来打个比方,欧美要求此人应该防止夜间的盗窃行为,这是目标。而过程管理则仅要求打更人每隔多少时间巡查一次。至于巡查后仍然发生盗窃,那就管不着了。

p244航空爱好者们的建议
我国航空界有些人出于既得利益而有一种垄断设计事业的渴望。他们判断一种意见是否正确的惟一标准,就是这种意见是不是他们提出来的。他们狭隘地认为只有他们来设计才是惟一科学的道路,其他人来设计就一定是“瞎胡闹”,就是“原始的莱特精神”作祟。在航空先进国家,许多航空爱好者投入声势浩大的轻型飞机设计活动,是航空技术创新发展的活力泉源之一。(同感,我觉得民间航空爱者才是中国航空的希望,他们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p287“世纪作证”
在航空百年的发展中,飞行王国的疆界不断扩展。迈出已占领的地域的每一步,不论速度的提高、航程的延长、载量的加重,都蕴含着风险,都需要开拓者的智慧和英勇。人们在任何时候也不应该消融创新的锐气,才能不断开拓出未更加广阔的前景。

p289飞机诞生何其迟
如果一个人学习航空,只学得了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而听凭更本质的开拓、创新、勇气和胆略等人文精神萎缩,没有学会用科学的思想去观察和理解世界,那么他等于什么也没有学会,在实际事务中还可能起阻碍进步的作用。

p295飞机设计师的素质
飞机设计师首先是一个创造者,而不只是一门学术的推广者或对某种结果的分析者。
飞机设计者就该对一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具有某种“悟性”,即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不是局限于某些狭窄的思路失去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应该有比较完善的工程哲学思维基础和健全的逻辑思维能力。
飞机设计师应有良好的判断力,应不限于掌握达到眼前目标的操作性能力。
飞机设计师最好能有一些常规技术任务之外的技能,如能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和图像等交流的技能,在概念上和在实物上综合多种素材形成一项成品的技能,以及策划指挥一群人完成一项特定任务的技能等。


读到美国作家塞缪尔·尤尔曼在年逾70后写的一篇取名为《青春》的短文。据说二战期间麦克阿瑟把此文镶入镜框摆在桌上每日对照。1988年日本数百名此文的信奉者,包括松下电器公司元老辛之助 等聚集东京大阪,纪念此文对振兴日本战后经济与科技所起的作用。(2006年新东方英语背诵比赛,书中第一篇文章就是《Youth》,这次又把它背熟了,接着复习了《If I rest, I rust》,励志……)

不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创造出什么样的新事物,必要的前提是必须出现具有新的思想和能力的人。21世纪中国航空产业的振兴,需要一批用真正的科学思想武装起来的、充满朝气的生气勃 勃的人群。(感觉不是很顺,不过意思说到了)